第(2/3)页 这时候,农民有几个选择:1、造反2、把土地交给世家大户,让大户与本地官僚勾结,把你的账册取消,从此你变成黑户,脱离了官府的掌控,成为了世家与大户的家奴与佃户。 造反风险太大,还是世家大户温暖的怀抱比较妥帖。 你看,都不需要有什么天灾,光一条税收政策,就能把自耕农逼得删除账号上私服。 其次,租庸调制度,赋税是以“丁”为单位的,那么家里没有“丁”怎么办?没有丁就可以少交税啊!男人女装起来多么妖娆啊。 根据敦煌出土的唐代账册与实物表明,当地就出过好几个妇女比例占90%以上女人村。 还有,租庸调的“户”,并未规定户口大小。一百人为一户的事情也是有的,本地大族又无法免课的话,那就多户合并成一户,将需要缴纳的赋税压缩到极限。 而以上这些,都是基操,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骚操作。如果说封建时代土地兼并确实无法避免,那么租庸调的长期存在而不废除,就是统治阶级拼命维护自身利益拒绝改革的最好证明。 在上本书中我就说过,陈郡谢氏的谢道韫风流无双,貌美多才,但谢家却是在持续吃人,吃相也很不客气。 那是一个人吃人的年代,在看到上层社会风花雪月的时候,下层人过着怎样的日子,难道不值得去瞟一眼么? 最后,租庸调制度建立在严密的户籍账册之上,但以古代那个死亡率,每年更新账册只怕都来不及,更何况官府的执行效率,能五年更新一次,就已经很了不得了,哪里有那么多人力每年去清查? 绝户的人,田亩收不收?亏空谁来补?地方官员要不要政绩? 这些问题,租庸调制度被地方官僚诟病,时常见于史书。 第三,租庸调制度需要交实物,也就是粮食,布匹。这里头非常粗放,弊病重生。 不同地方,所产粮食,如果用来交易,价格是很不一样的。更不要说,很多布匹属于特产,与普通的布价值相差极大! 粮食要交什么粮? 布匹要交什么布? 如果自耕农的布不好,为什么还要让小农自产,而不选择更好更快的生产方式? 这里头的弊病一言难尽,唐以后租庸调被淘汰,不是偶然的。没有人再看得上它,也不是偶然的。 第(2/3)页